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尔强教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time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航标。然而同样在这个社会,存在有这样一个被称之为“科学家”的共同体,在本质上,只有真理才是他们所永恒追求的梦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航标。然而同样在这个社会,存在有这样一个被称之为“科学家”的共同体,在本质上,只有真理才是他们所永恒追求的梦想。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充满梦幻色彩的理想主义精神在现实的社会之中将何去何从?5月11日晚7点,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尔强教授在化学学院101大教室与同学们一起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

  在这场题为“化学生活中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讲座中,陈老师以在校园内由于教师身份而领不到巧克力的落荒而逃作为开场,提出了我们——青年老师与学生是一代人还是两代人的问题,风趣的语言引起同学们的阵阵笑声。他认为,作为同一个科学/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我们,拥有着相同的语言基础——那些剥离了生活的表象,在生命中“属于我们共同拥有的永恒的东西”。借用宋代理学大师张载的话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中国仕人自古以来最为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一种执着的理想主义情怀。

  然而随着时代的嬗变与演进,这样的理想精神逐渐为世俗的尘埃所掩盖。21世纪的北大,往昔的激情与光芒业已逝去。在陈老师的讲座之中,充满了对于1980年代的校园生活的怀念,同时向我们描绘出60年代出生的一代在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中那种巨大的伤感与失落。那么,科学在已经慢慢演化为谋生手段的今天,是不是应当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呢。事实上,关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必要性的讨论,在国内外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陈老师以儿童的提问为例向同学们指出,在科学研究的三大动力之中,排在最为次要的才是科学的实用性,在此之上是对于社会认同的需求,而排在首位的却是人类永无止尽的好奇心。他回顾了在热力学理论建立的历程中Boltzmann杰出的贡献,以及作为高分子科学创立者的Staudinger当年那巨大的勇气。这些深刻的实例告诉我们,理想主义在科学研究的历程之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魄力,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无数先辈大师,都是在这样一种推动力的作用之下,展示出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智慧潜力。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有什么理由在今天被人们所遗弃呢?

  目光收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或许有许多同学认为在今日的校园,确实已经感受不到那种激情澎湃的岁月里如歌的号角。然而陈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就在几天前的深夜里拍摄于化学学院的照片,几乎所有的房间仍然灯火通明。这里面有许多学生、年轻的教师、乃至白发苍苍的教授。虽然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或许不曾听闻过他们光彩耀眼的事迹,然而你走进去一个房间,与他们促膝而谈,你便能感受到在他们那坚毅的目光中所燃烧着的激情火焰。这些火焰没有成为华光一闪的说辞或是神色飞扬的文字,它们选择了投入实验的炉火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丹炼一颗执着的赤子之心。

  于是很多年以后,你终于会明白,有些事情大概只是表在的虚华,而理想是不会熄灭的,英雄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瞬间。这一场“特殊”的讲座如同给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使在场听众陷入了重新审视自我的沉思之中。讲座结束之后,陈老师还就科学道路与人生观的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电脑版
全部课程分类
  •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