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预科(https://www.liuxue114.com/bnu/)报道:在剑桥,我们始终好奇地追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剑桥大学至今已经拥有近80位诺奖得主,其中一个三一学院竟培养出了30多位诺奖得主,这其中究竟是有什么独门秘诀呢?很多剑桥人戏言,剑桥大学这项全球大学傲人纪录,也许是和康河边悠闲自在、天马行空的下午茶、闲聊分不开。
谈天说地碰擦出火花
在拥有着31所学院的剑桥,其学院定义并非是以某一学科为核心的学术机构,而是一种打破学科界限的学生组织机构。以著述《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的剑桥大师李约瑟曾这样描述:你也许是一位学习英国文学英国青年,同对面房间学生物化学爱尔兰人相善,同楼上宿舍学法律的尼日利亚人和学神学的苏格兰人友好。学生们在一起,没完没了地谈天说地,没完没了地饮咖啡。每一个学院都是由学系不同、社会出身不同、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混合而成,这些学院将整个剑桥大学变成一个奇妙的熔炉。
在剑桥由学院文化构成的校园氛围中,充分的交流使人开阔眼界和心胸,同时也时时会感到挑战和竞争,这些无疑会带来灵感和动力。
强调原创和非功利
而强调科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基础科学的非功利性,是剑桥一贯的传统,像电力、电子、蒸汽机、抗生素这些与剑桥相关的发明,当年诞生时并未呈现出即时的实用性,发明者也不是刻意为之。这也许是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宗旨--特别强调对于人类知识的原创性贡献紧密契合而获奖多丰的原因吧。
剑桥始终开门办学
还有一点体会是,剑桥人言谈中从不把剑桥看作是孤岛上的大学,而是敞开大门,与世界其他大学加强沟通交流。像5年来,剑桥与麻省理工学院实施了全面合作计划,设立剑桥麻省理工学院(CMI),两所大学学分通用,学生可互相选课。
几年前,剑桥设立了东亚学院,其核心是中国研究中心。2001年开始,剑桥受英国政府委托,每年派遣数位“现代中国研究”项目的本科及硕士生到北大交流,涉及法律、经济、语言、历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