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在京津地区打算留学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90后大学生倾向于“只留学不移民”。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针对大学生出国留学的特点,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学生高畅、张乃中、赵军、王继然、张振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11所重点大学的1872名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受访人均为正在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涵盖了经济学、法学、电子、机械等41个专业。
其中,表示将来希望“在国外长期就业或移民”的受访人只占9.33%,47.14%的被调查者表示留学是为了提升自己就业的竞争力和软实力,39.68%的受访人是为了接受高水平教育。此外,3.85%的学生表示自己准备留学是跟风,受周围同学影响。
课题组负责人高畅指出,这表明如今的年轻人留学更加理性、有针对性。根据调查和访谈,大部分同学是为了提升素质、拓宽视野,为移民而留学的情况大大减少。他们认为,“留学不移民”的新现象值得关注,这与10年前“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留学生回国意愿的增强,明显体现在“海归”持续加速的步伐中。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2011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4.51万,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81.84万人。而在这些“海归”中,2009年~2011年三年间就达42.93万,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从1978年到2008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8.91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度留学回国人数在2003年首次突破两万,2006年超过4万,2011年达到18.62万。
从美国回到南开大学任教的生物学教授沈月全感受到了这个变化。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自己2006年放弃芝加哥大学教职、举家回国之前,很多朋友送上了祝福。但2000年他初到美国时,如果听说谁要回国,大家的眼光是诧异的——“怎么会想回去呢?”
这个学生课题组的指导教师、任职于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的裴蕾告诉记者,对当今大学生出国意愿的调查结果,符合她的个人观察。
裴蕾2004年赴英国留学。在她看来,与自己同期出国的同学中,希望长期在海外工作或移民的占了多数,但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愿意回国的多了,理性出国的也多了。如今,国外工作机会有限,而中国经济形势较好,空间更大。
包括高畅在内,课题组5名同学中有两名正在为留学作准备。这使他们对同龄人的留学意愿、职业规划等问题产生了关注。
调查还显示,77.94%的受访人留学归国后的首选落脚点是京津沪等沿海一线城市,但地点的选择已呈多样性态势,16.99%的被调查者选择中西部城市以及小城镇作为发展的地域。课题组认为,这不仅与国家的政策导向有关,也是90后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理性思考的结果。
他们也注意到,许多省市都在大力吸引“海归”,但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博士学历或在海外有数年工作经历的“大海归”,而为数众多、缺乏工作经验的“小海归”却难被认可。课题组建议,二三线城市在人才引进上应不失时机地吸引这一群体,在留学派遣、户籍管理、岗位设定及创业平台等方面为“小海归”提供便利,特别是私营、小微企业要以更开放的态度迎接“小海归”。此外,“海归”也应找准位置,合理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