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留学预科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

文章来源:对外留学预科 作者:寒冰

蒋先玲教授起草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初步框架》,将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 charset="utf-8">

   对外经贸大学留学预科 https://www.liuxue114.com/duiwai/报道  刚刚负责教务处工作不到半年的蒋先玲教授,自从7月份得到学校的任命通知后,她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校高考招收的都是一流的学生,但是,在2014年第7期学情观察上,学生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32.86%的学生认为贸大学风较为浮躁!”因此,出于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和对学生的关爱,在上任的半年时间里将“改革”二字滲透到教务处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起草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初步框架》,将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大学教育本来的目的是什么?

   蒋先玲: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与人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就意味着大学本来的目的是培养人。一个机构,之所以被称为“大学”,是因为有“学生”这个群体。这样,教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如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大写的“人”,就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两小时的投入,而是要求教师的各项工作都围绕人才培养展开。比如,在二、三课堂中,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指导都是学生所渴望的,但往往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并不多,即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付出,也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形成一种教师对学生全方位关心、全方位教育的氛围,才能真正将人才培养工作做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蒋先玲:重视“人”的培养,将“人”的培养与“才”的培养结合起来的培养目标。大学教育不能将学生培养成接受知识的机器,应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即塑造的“完整的人”,倡导“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旨在将知识的传授和灵魂的铸造结合起来,不是单独重视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在乎独立思想的养成和心灵的自由,引导学生在知识、道德、情操、审美和品格等方面都得到均衡、整体的发展。如果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只会赚钱的机器,没有远大志向和抱负,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那么,这个学校就远远培养不出“大家”、“大师”来。因此,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实行“拓宽口径、鼓励交叉、多次选择”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重视通识教育。按大类培养,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学生经过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志趣、潜质、爱好和特长,确定专业及专业方向。原则上一、二、三学期设置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四学期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蒋先玲: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近期主要的着力点是以下方面:

   第一,启动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到6年内取得培养方案要求的全部学分和完成所有教学环节并通过考核后取得毕业资格。

   第二,落实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配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未来大类招生应是大势所趋。为做到未雨绸缪,本学期就启动了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构的工作,之所以提“重构”而不是“改革”,是因为我们不想看到“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我们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肢解,总结出一个课程之间的决策树来,告诉学生课程之前间的联系,每门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有多少,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所以,这次的培养方案修改要求“做减法”,尤其防止因人设课的现象再次发生。将学生从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第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通识课程群。与学分制改革和大类培养相配套的就是学校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甚至被冠以“大学招生的新名片”。至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竺可桢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时方不致害己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此,重构后的培养方案中会增加通识课程的学分要求,并通过以下三个渠道来建立学校优质的通识课程群:一是整合现有的通识课程,删除多年没学生选的,或者学生评价效果不好的课程。二是以校级立项方式在全校范围内竞争开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三是运用MOOC课程,引入受学生欢迎的MOOC优质资源。

   第四,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制定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为学生设立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和选课给予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计划。考虑各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在学生规模较少的学院,在全院学生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比如,今年法学院就率先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在学生规模较大的学院,可以实行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制,即有要求的学生可以报名要求配备指导教师,老师也可以选择是否报名作为本科生的指导教师。要求选择责任心强的一线教师担任学生导师,每名导师每年指导学生1-4人。学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工作量计算和考评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五,重视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与人事处协调,坚持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责任,进一步强化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要求。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副教授、教授的基本岗位职责,制定教师教学规范管理办法,要求学校在岗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独立承担1门以上(含人1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完善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纳入科研认定;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中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度。

   第六,探索构建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人才培养治理模式。明确教师、学生、行政各自职责,学校和院系分级负责,健全教学责任和教学管理体系。设立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审议教学计划方案,评定教学成果、教学质量,检查、指导教学管理和教学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咨询建议。设立学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和培养方案的反馈机制。教务处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下移到学院,提高制度落实、资源统筹、咨询服务、监督管理水平。

   总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参与,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我们贸大师生的“中国梦”!
 
   来源:贸大新闻网

 

电脑版
全部课程分类
  •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