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的态度确实有人认为中国如果主张钓鱼岛的主权,开战了一定要去胖揍中国人。虽然这是极少数,不过想一想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日本还真像,总有这么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平日里接触的学生,从来没提过钓鱼岛问题,因为钓鱼岛问题确实和学习无关,并不是一个愉快而有趣的话题。
2.老师的态度曾经某社会学老师说过,钓鱼岛既没有定论是中国的,也没有定论是日本的,就像字面上说的那样,它是有争议的领土。
某生态学教授一次闲聊时跟我说,“其实我还是觉得从地质学上来说钓鱼岛应该归日本。”,并且详细的给我讲了为什么他这么觉得。“不过不管归中国还是日本,和你来上我的课没什么关系,政府的事儿是政府的事儿。”
某民俗学教授说,钓鱼岛问题就是个民俗主义的体现,作为学者,这种现象既不该赞扬也不该批判,它就是一种现象。
学者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解释钓鱼岛的问题,得出一个专业上相对严谨自己能够接受的结论。当然,我认识的学者也只是闲谈间提起钓鱼岛。
从他们那儿我学到的是,要冷静客观,要保持思考,要有理有据,学术应该是一方净土,而非争夺领土的工具。
3.亲中派民众日本有一些支持中日友好,举办“草根交流”的团体。
其中日中友好协会的一期新闻上有一则新闻,提出钓鱼岛是“被美国利用的领土纷争”,指出“日本政府如果不能对侵略中国的历史进行根本反省,不能在钓鱼岛问题上以理服人,而被日美军事合作扩大所利用,只能进一步扩大相互间的不信任与纷争。(日中友好新闻,2012年8月15日第2264号)”这也许能说明一部分温和派日本人的态度,既,岛是日本的,但是政府的处理方式有待商榷。
4.农村生活调查,闲谈中的钓鱼岛问题因为专业关系,让我有机会在日本农村和普通老百姓们对话。日本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高,教育程度也比较高,不过由于老龄化问题,有很多留守老人。在农村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经常采访一些老人。关于钓鱼岛问题,如果我不提,一般对方也不会主动提,因为领土问题和我的学习内容并没什么直接关系。我也一般不会直接问“您对钓鱼岛问题怎么看”这类的问题。一来这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二来这也不是我调查的目的,三来这样很不礼貌。
不过,调查当中偶尔闲聊提起钓鱼岛问题。
一般来说对话中如果出现钓鱼岛,能看出大部分人还是认为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对于钓鱼岛争端的对象——中国政府,批判的比较多。当然,这并非仅仅是由于钓鱼岛一事,有很多政治文化上的原因。
说道钓鱼岛,大家还是以闲谈为多,即使是觉得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也没人真会跟我据理力争,叫我归还钓鱼岛或者滚回中国。
比起这个,所有人对我这个中国人都非常友善,非常配合采访,有时也很好奇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会问我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的饺子真的是煮着吃而不是煎着吃吗?”等等。
目前为止没有碰到过认为“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的人,但也还没有碰上过因为钓鱼岛问题拒绝接受采访的人。我想这是因为,大家心里还是认为一对一的民间交流和领土纠纷是两码事。
另外,调查比较久熟悉之后饭桌上偶尔也会提到钓鱼岛。有时情绪上来,大家会表个态,但是从来没碰上过翻脸走人的,也就是发发牢骚,开开玩笑的程度。他们聊起钓鱼岛的时候的态度于我,和父母在家看新闻指点江山并没有什么不同。比起义愤填膺,我认为这是一种坦诚。
我在农村所比较经常接触的人,大部分都有战时或者战后的记忆,和现在的日本年轻人相比,他们是受过严重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代人。他们对政治的关心,就好像我们这代80后的人父母天天在家看新闻联播读新闻报纸一样。
他们相信钓鱼岛是日本的,就像我们相信钓鱼岛是中国的一样。
但是,钓鱼岛是钓鱼岛,生活是生活。如果把自己眼前的活生生的一个人仅仅看成一个政府的符号,那任何对话都没有意义了。中国与日本之间并非只有钓鱼岛。我相信这是我和我对话过的人之间的共识。
钓鱼岛和爱国主义钓鱼岛是主权问题,是利益问题,同时也是个感情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钓鱼岛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是很抽象的,也许更多是寄托爱国热情的一个符号。道理上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情感上谁都希望钓鱼岛是“我国”的东西。
到底是在根据道理讲道理,还是其实是出于情感在讲道理,也许有的时候当事人自己恐怕都意识不到。爱国主义哪国都有,这在日本和中国恐怕都一样。爱国主义也没什么不好,只是来了日本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爱国主义,和别人的爱国主义,爱的并不是一个国。这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中国,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实实在在是在尝尝不一样的饭,喝喝不一样的水,住住不一样的房子,说说不一样的话之后才体会到。
来日本学到的最大一件事,就是尊重眼前的人。当和一个人对话,试图了解对方的时候,他或她靠什么生活,吃什么长大,有什么信仰才是话题的重点。他工作里的喜怒哀乐,情感上的悲欢离合,一生经历的故事长的要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对方肯将自己的故事交付于我,这是一种信赖。而专心于此,爱哪一个国家,又如何去爱,实在只是故事当中的一笔,不能成为两人冲突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