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我看一个国家首先看的是它的教育制度。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里氏9.0级强震,给这个岛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然而,震后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镇定、有序、互帮互助的态度,在一片凝重的悲伤之余,倒是令每一个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感到讶异。那一幅幅表现出镇静自若、井然有序状态的灾后照片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穷且益坚的民族力量,这正是当代教育所探讨的命题。
教育的根本是对人性的修养。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一样,是6、3、3、4的格局,其中前两项为义务教育阶段。早在1920年,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就达到了99%,其中6~12岁的小学阶段教育尤其值得称道。儿童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尤其应该注重对道德、观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在孩童阶段学习明辨是非、读写记忆。就像人的初恋一样,对事物最初的印象,往往决定了成年后的心之所向。
记得高中时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深感其语言的明快、温暖。在浅显的叙述中,透出老师对一班问题学生的浓浓爱意。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书中的校长对每一个饱受家庭贫困困扰的学生施以援手,即便学校本不富裕,却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创意地吃到“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些学生成人后,这些积攒起来的爱就能倾泻而出。
然而,日本人也吃过应试教育的亏,曾对教育抱有一些偏执。他们认为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统一授课和训练学来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很不适应个体学生的差异。因而近年来,在提出50年内要出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豪言壮语之后,日本大力改革了教育制度上的弊病,将科研大规模引进教学,设立专项实验基金,政府对特殊学生的“想法”一路开绿灯,第一个10年就突破性地出现了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让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为什么日本人能“说到做到”呢?在于他们对集体意识的终身教育。日本的学校是不配备校工的,我们平时校园里需要的清扫、送饭等工作,完全由各班级学生共同承担。我的一个教育界的朋友从日本接受培训回来后曾对我大发感慨:“日本的小孩子真是惹不起呀!”起因是他们被安排参观小学校园,并和学生们一起吃营养餐。配餐由几个穿戴好卫生服的日本小学生发放,大家都顺序等待,吃完了再等着他们收拾。其间,我的朋友没有把饭吃完,还把未开封的牛奶扔到了准备收走的餐盘里,结果日本小学生就站在他身边,恳求他把饭和牛奶都“消灭干净”后,这才收走了餐具。而且,他们还把牛奶的包装纸盒压瘪放进专用托盘里,再由其他小学生送到食堂等候回收。在日本的小学教育里,完成“吃饭”这件事完全是一根链条,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确保环环相扣,每个位子都交接顺利,才能填饱肚子。
这不禁让人惊叹,日本对于集体的合作意识以及责任心的培养,真是细致入微啊!除此以外,大多数的学校还无论年级高低,都设置“两人三脚”等这样考验协作能力的比赛,力求督促学生在方方面面勿忘团结一致。所以,在发生了地震等灾难的时候,才能万众一心。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互帮互助,更是在精神层面早已有之的信念——我们和整个国家在一起!唯有精神具备凝聚力,大家才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同心协力,创造出无尽的可能。
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人展示给世界的态度是客观而明确的:我们不会被灾难打倒,不怕暂时的资源短缺;与其流泪,不如相信国家和同伴会和自己携起手来,一同重建家园。这早已蕴藏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一代代被教导和传承下来。我国当代教育应该以此为借鉴,针对充斥校园的“90后现象”、“非主流文化”,值得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