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出席2015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演讲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lili

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北森生涯学院承办,亚太生涯发展协会、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协办的“2015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

   10月26日至27日,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北森生涯学院承办,亚太生涯发展协会、台湾生涯发展与咨询学会协办的“2015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Alan Barrell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

  朱健以“基于创业决策和胜任力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题,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他指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从工作的逻辑思维上看要遵循“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这两个导向,从研究的逻辑思维看既要“本土化”也要“国际化”。所谓“战略导向”指充分意识到高校创业教育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深远意义;“问题导向”指对近些年高校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抽象、分类,力求抓主要矛盾,努力回答和解决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土化”也要“国际化”是指既要推进国外创业理论及量表等本土化,也要挖掘和提炼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规律和特点,充实全球创业研究和学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围绕“对创业群体和非创业群体的再认识”,朱健认为,从表面上看,个体按照创业状态可分为“创业群体”和“非创业群体”两大类。实际上,非创业群体从职业认知、职业偏好、职业需要等判断,又可细分为“对创业认知不够”、“职业偏好不符合”、“职业需要不匹配”、“个性不适合创业”、“创业能力不足”、“创业风险太大”、“环境不支持创业”、“未锁定创业方向”、“创业资源未具备”、“创业准备中”等十类。在初创业形态划分上,中国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三种形态:改变业态,改变世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科技型创业;基于个体和团队的专业技能,服务于一个区域或群体的技能型创业;个体有吃苦耐劳精神,技术含量和门槛相对较低的生存型创业。基于不同形态的创业导向,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围绕“着力构建高校创业生态体系”,朱健提出,一方面应从理念文化、环境文化、人脉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培育高校的创业文化;另一方面,应秉持平台战略集聚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的一端是有创新思维和有创业热情的广大学生和年轻校友,平台的另一端是各类创业课程、实践机会、创业导师、以及创业基金等。未来,细分将成为一所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朱健在演讲中也呼吁,高校创业教育应加强合作,高校相互之间整合力量开展创业研究。

  来自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就业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知名学者,以及有关省市就业创业服务部门负责人、高校主管领导、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

电脑版
全部课程分类
  •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