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于彩虹:先问一下文院长这边,这次刚才听尚院长介绍了,说也是经过几次,应该算是经过一些周折吧,然后才有了今天这个战略协议的签署,接下来有哪些方面会开展一些合作?还有刚才我也问了关于第三课堂,你觉得第三课堂在中国是否会兴起?
文东茅:第一个我觉得不是周折吧,是加强了解,这是个了解的过程,开始不了解会产生偏见,这是很正常的。尤其我们搞教育的人会对课特别有偏见,因为觉得我们是正规部队,然后就应该把这个东西给垄断了,我们教好了以后其他人就不要插手了,就不要干扰我们搞教育了,就这样一种想法。其实确实现在公立学校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其他来弥补,我觉得一定意义上讲课外培训市场之所以这么兴旺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当然,它也会带来好多问题,比如增加学生负担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个恰恰是我们在共同探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张总一直强调学习力,强调怎么样减轻学生的负担,怎么样更好的因材施教,这些理念非常好,所以我想这个和一般的那种一对一课外不惜简单的应试还不太一样。
将来的合作我觉得最主要合作我觉得还是线上和线下结合,至于怎么样做家教一对一不是我们研究的内容,我们就想研究比如说通过在中国建立一个比较大的这样一种,现在做网上视频的很多,网上题库的也很多,但怎么样帮助学生利用这些视频、利用这些题库来进行学习,包括帮助老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教学的这方面人非常少,而且他们也没有这种力量,也没有这种兴趣。如果能有这样一种机构能够把老师也做到教师培训,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找到他最好的资源在什么地方。包括我们将来建立一些网站系统,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帮助他找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教育资源,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他的学习进行帮助,然后进行评估,在必要的时候再对他进行指导,这才是我们共同要做的事情。在技术上,因为我们这边教育技术团队力量还是蛮强的,老师包括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相应的能力。我觉得这个也是一步步摸索做吧,我们确实在摸索中间做,因为这个事情以前大家都没做过,我觉得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业是有意义的,然后也代表一种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在探索。
至于你说的第三课堂,我觉得这个概念我其实也很少听到,但这种理念是早就有的,其实就是一种叫“泛在学习”的理念,就是终生学习、泛在学习、到处都存在的学习这种理念,这个东西早就有的。原来课堂就限于45分钟第一课堂,校外活动、讲座都在校园里面的这些活动属于第二课堂。将来可能随时都有课堂,比如可汗学院提供的课,MOOC提供的课,它都不是在教室里面上的,它真的可能在公交车、在地铁上、在休息时候、在家里,都可以看,那么这个课堂空间的概念它是泛在的,到处都在。那么学习的内容也应该是可能更个性化,更加切合个人需要的。然后教育的提供者可能也是更加广泛的,就是不仅仅来自于自己所在的学校,可能来自于其他学校甚至于国外。那么这种理念技术上已经可以解决了,如果你们通过这种渠道把这个理念传播出去的话,一定是会让教育发生很大的变化,它能够弥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把足,可能产生更高效的、个性化的、无所不在的学习。
张熙:我觉得刚刚文院长讲的很对,说白了为什么有第三课堂存在?最主要的是创新的力量在这里面。因为第二课堂里面因为全世界各国都一样,基础教育因为涉及未成年人的这些教育,其实它的管制这也是没办法,因为避免出乱子,所以它就向新技术的拥抱和创新的步伐里面相对慢一点,因为它走得稳嘛。而对于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讲他们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他们希望能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有更好的做法获取这些知识,那么创新的动力在这后面就导致第三课堂的出现。包括文院长讲的可汗学院或者以后新技术的变化,在手机上直接进行学习,这都是超越传统课堂的。你在上课的过程中允许你在手机上学习吗?那肯定是课堂之外的世界,这是创新的力量和人本身有一种往前的动力,他都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更好的东西,推动你第三课堂的出现。
主持人于彩虹:说得我都感觉特别期待。我想问一下张总这边,因为之前我们有过接触,知道您有一个身份是北大的学子,还有一个身份是哈佛的学子,就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您能结合您的经历讲一下如何把国外的学习方法能够导入到中国这种基础教育里?
张熙:这应该是两个,第一点我们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中式教育比较强调基础知识,所以你看最近的pisa考试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了,“中国上海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基础教育”,有一帮老外说“如果上海没有那么严重雾霾,我会考虑把孩子送到上海去”,看来基础教育不错啊,我有一些ABC的朋友在上海,他们说看到上海基础教育不错,特意从国际教育转到公立学校里面去,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西学里有一些特点是我什么?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强调启发式的,真实的哈佛案例教学是苏格拉底这种问答式教学方式的一种延伸,不给你答,重在启发你的思维,锻炼激荡你的脑力。所以我们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我们不要忘记中学里面好的东西,基础知识很扎实。但是怎么能够把这种启发性的东西用在里面,所以中西其实实现一个好的结合,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但怎么样在这两个之中产生一个好的平衡。几年前有美国朋友跑到中国来说“我们能不能加入你这个?你这个东西在我们美国也很新鲜”,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些东西美国人也觉得很有创新性。我们现在很多商业模式都是中国抄袭美国,没有听说过美国抄袭中国,而现在我们的商业模式美国人说“我们觉得你这个不错,我们想抄袭你的”,然后我算了算账以后觉得这个不是很合算,他在美国开那么一个学校,一年比如交给我这么几万美金,我飞机票来来去去估计也就去掉了,我想这个还不是很合算,你们要干你们就自己干,但我们现在着力把中国这边做好,这是一个,就是中西的一个结合。
第二点,因为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框框,你看我的背景,我也不是做老师出身,做老师出身的人能做的都已经做了,现在我们是倒推过来,因为我重新再想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因为我做学生的时候,今天仪式开始之前我还跟文院长有一些沟通,我说基础教育领域我在想,第一,因为真正最成功的学生都是自学能力很强的学生,天分一部分是体现在可能记忆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发现普遍最优秀的学生还有什么特点?他会花时间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先找方法,然后他更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无论有好爹好妈或者坏爹坏妈,你的时间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
我当时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说自己有什么特点?我肯定不是班上读书最厉害的学生,能排上中游就不错了。我那些同学有几个高考考了好几次,四次都考不上,每天读书读到两点,还天天跑过来跟我父亲抱怨,说:怎么搞的,你们家的谁谁谁天天都去踢球,我看他每天过得都很爽的,为什么他就这样,你看我真是天道不酬勤,我这么刻苦怎么还读不过他。所以读书是讲究方法跟技巧的,我这样一想,再一想现在,我现在很多工作当中的方法、技巧和我管理的习惯。我现在我没有秘书,我不用秘书,我自己可以管理我们时间,我们六七千号人的企业事情也很多,但是我自己可以管理我的时间,我还觉得绰绰有余,每周可以挤时间去锻炼一下身体。
就是我管理时间的方法和技巧和工作之中找方法、找技巧的习惯是中小学就形成了,所以我们要重新把这个灌输给学生,让他知道读书并不一定是要最累,但一定要知道怎么寻找合适自己的方法技巧和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好,劳逸结合是最好的学习。一个人比比尔·盖茨更刻苦就一定成为比尔·盖茨吗?刻苦的人多了去了。会不会动脑筋想办法是最主要的。你看我们企业家也是这样,万科是不是做得很好?王石他天天爬山,马云去修道,这些企业都做得不错啊,但是他不见得表面上看起来有多刻苦,但是是不是别人都是很知道怎么想方法、动脑筋,其实这就是学习力的体现。家长很急功近利,说要学习成绩,你要那我们可以把这个给你,但我们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且我们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梦想不只是这样,我们真正的梦想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力。
我们内部就讲一句话,“这个孩子就算一辈子考不上大学,不代表他不会成功”。美国富兰克林他没读过什么书的,不代表别人不能成功啊。但是他如果没有了自信心,这个人是永远不会成功。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的时候可以说充满了自信,他有悲伤的从哈佛被开除了吗?因为违反效果。所以我们很注重这点,我们从学生的角度重新思考教学应该怎么做,因为你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老师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不是让自己成才。所以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学生,从学生的教度,我们的教学原则也是讲“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体,重新再看老师该做什么工作,我们叫做“让老师走下神坛”
哈佛商学院那个案例教学法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其实老师的压力也很大,但整个课堂上你可以看到80%-90%的时间是学生在说,这跟苏格拉底启发式或者问答式的这个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也没写过什么书,论语说白了也是他问答的记载。其实中西方的教育名家有很多本质上相似的。而且孔子干的在那个时代也叫家教私塾,也没有经过官方许可的。
主持人于彩虹:刚才张总提到现在简单的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可是目前社会上不能说全部吧,但至少有很多高分低能,或者是可能能力很强,但是学习当时不是特别好,这种情况出现。两位是教育资深的专家,对教育这种现象你们怎么看待的?
文东茅:其实我一直对“高分低能”这个词不是特别赞成,真正高分的学生不会太低能,就是他至少在学习能力方面不会太低能。我经常打个比方说,高分的学生他有点像田径比赛十项全能的冠军,他是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如果真的有差池的话他是考不好的。包括现在北京中考也考体育,高分的学生体育那一科也是应该很好的,但是真正“高分低能”那种在某一科特别高,其他方面特别偏科,然后整个动手能力或者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差的这种情况是极少的。极少存在可能还有先天的不足什么的,这个不能苛求人家。正常人来说,他如果成绩好分数高的话能力一般还是不错的。
那么现在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觉得问题在于它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激发人的特长、潜力,就是说每个人都去变十项全能那就出不了刘翔了,出不了鲍威尔了,出不了博尔特了,那更不用说篮球运动员、足球运动员,出不了了,都是搞十项全能了,所以他没有个性,潜力得不到发挥,这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所在。所以我想我们不是一味的说现在有问题,一般来说十项全能的冠军也是很强的,他强在什么?他各方面的,他要上手做个什么事都还可以,但是他就是成不了拔尖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教育可能问题在这。
张熙:我觉得文院长刚才讲得很有道理,我讲三点:
第一点,我完全赞同文院长刚才说的,“高分低能”其实只是个别现象,但因为个别现象,高分竟然还会低能?所以就变成了个新闻现象。就好像北大稍微有点新闻、清华稍微有点新闻就头版,其实很少的,什么“狗熊硫酸”这个那个的,“北大有人去杀猪”,这种事情都很少,所以就会被爆出来。像主席清华的,总理北大的。那按这么来讲应该没读过大学的创新力最强了,对吧?最好文盲是最好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就整体它的概率更高,高分里面高能力的概率更高,但不能说它百分百,因为他高分嘛,大家都给予很大的希望。稍微有那么一两个不好,大家说“哎哟,好像高分低能”,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也是赞同文院长讲的,就是我们现在太想要孩子是全面发展。我们都说要减少学科方面的压力,好了,现在体育要求一定要达到多少分,体育考试成绩又成了中考的评分或者什么评分,那你是不是增加了新的压力?这个孩子就是个数学天才或者就是个物理天才,像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跑得过刘翔吗?你说是不是这样?现在要求十项全能,语文好、数学好,什么都要好,体育还要好,这就是给孩子增加压力。
文东茅:这是咱们高考的体制决定的,高考体制是总分决定制,总分有一个科不行它就会掉下来,就达不到高分。但是有一科再强,拿了满分,别人考140,你考了150,多10分没有用,所以别人不会追求那个150分,会追求把100分变成130,这样的,所以说它会补短,它不会扬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变成平均的发展,每科都很强。现在高考趋势是减少科目,增加选考科目,这个方向是对的,选考科目可能权重还要加大,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也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张熙:给学生一个能发挥特长的机会。另外一个刚刚也讲了,不要一考定终生,因为不一定这个最好,但不代表你别的方面不能改变,当然这是社会的问题了,不光是说你选拔人才的机制,还包括社会自己的引导问题,所以这是个大的问题,需要时间来改变。
第三点,很重要的是在于对于学生自己本身为什么说高分低能?可能也跟他自己的期待有关系。他高分,能力也不错,但是他可能感觉自己的选择达不到他想要的那一个。那这样大家一弄,哎哟,他期待值又很高,他如果没有那个意愿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做得不那么好,那别人会觉得这个人能力可能不行,这是可能另外出现的情况。
主持人于彩虹:我刚才看到带子里面有一个蓝色的本,刚刚尚院长这边也拿起来看了,就是这个。然后它在背面写了“学习力”,据我了解精锐一直强调学习力这个理念,我想问一下您这边,就是精锐在学习力这方面我听说有很大的投入,您是怎么一个想法呢?同时我也想请两位就这个学习力进行一个解读。
张熙:对学习力我们是这么来讲的,其实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概念,人这一生其实都在学习。文院长今天也很成功,刚刚讲他是北大最年轻原来的副院长、院长,他现在也还在学习,北大教育学院也希望不只在中国成功,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也成为一个很成功的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起指导作用,所以他在学习,我也在学习,我现在企业做了5年之后可能做得还行,但是不是我能成为一个更成功的教育企业家,对基础教育起更大的帮助?那我也要学习,尚院长也在学习,所以学习是贯穿终身的。
学习力我们分解开来叫做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毅力,而在这之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动力,因为如果没有意愿去做这个事情别人是做不好的,人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意志有时候超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就是他没有兴趣,做这个事情是很难的。包括我们跟教育学院这次合作,我们也是想更细致去研究学生,包括特别强调线上这一块的应用,因为你看那些孩子,孩子比我们成年人应用新技术的意愿强得多得多,能不能让他打游戏的时间让他学会一些别的东西。
我们这里在学习力这块,包括跟教育学院合作,包括我们自己,我们投入很多,举例来说,其中很重要一点我们在学习动力,包括线上线下,我们讲的其中有一点,他们包括去调研也是,我今天就这么来说,如果让那些学生选择到我们这还是在公立学校待,99%都会选择来我们这,因为我们最基本的一点,任何一个学生来我们这永远都不批评他,我们学习会对严格要求,但是我们会鼓励他,叫“亦师亦友”,让他感觉到学习不是说那么枯燥,不是说那么让他感觉失去信心的一个事情,而是他会不断的被人艮。然后我们自己内部会帮他学习力奖学金,我们自己内部有,你看教育学院也有。一般传统上比如在第二课堂里面奖学金会颁发给谁?都是成绩最优秀的,最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而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什么?原来是不是最优秀你在第二课堂已经得到激励了,,我们这里最看重的是你来这里取得的进步。你原来假设是最后一名,来到我们这以后变成倒数第十名,但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十名,我们也会把这个奖学金颁发给你,因为我们看到你在学习力方面取得很多突破。
所以我们有时候自己看到在颁奖仪式上很多孩子是很感动的,他这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得过任何奖,今天有这么一个机构肯定他说你付出了能力,我们看到你在取得进步,对妈妈和孩子的心理触动是很强的,我们要要让这个孩子重焕发信心和对未来的一个憧憬,就算他最终考不上最好的大学,那又怎么样呢?不代表这个人不会成功。他有可能像刚刚文院长讲的,他有可能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见得最强,我数学不是最强,那其他方面不可以吗?但你又不能让他辍学离开这种基础教育体系对吧?这毕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我们要让他一定程度上恢复他的信心。
另外,我们在新技术采用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变化,包括我们手机的应用,我们现在马上要上线一个新的手机体系,比如说就让孩子拿出打游戏的热情,他上去一看,我现在学习力冲学指数又上升了,打游戏不是血饱不饱满嘛,他一看,觉得自己又有进步了。因为说白了,人类社会,包括运动员刘翔跑步、乔丹打球其实是很枯燥的事情,但是他为什么能坚持做到极致?在于他不断的受到肯定。人都需要被肯定,所以我们要看到他不断的取得进步,得到肯定,然后我们会有些奖励给到他。
教学方面我们非常强调老师叫做什么?“幽默课堂”,“幽默课堂”是什么?老师选拔的确时候我们强调要有幽默感,进来时候我们先发本笑话集给你,就进来先发本笑话集给你回去好好读读,他说“我做老师看什么笑话?”你做老师就应该会沟通,这个社会压力都很大,你有点幽默感对你对学生都好,说白了对你找对象也有好处啊。他们就有人反对,我说你想幽默的人是不是找老公也好找,找老婆也好找,谁不喜欢幽默的人呢,你会让你身边的人更轻松。所以我们会做很多这些相关的投入。
文东茅:这个概念是张总一直强调的,其实我也没有系统研究过。但既然叫学习力,我想它总有是一个“力”的概念,这个力的概念比如他有动力、有爆发力、有耐力,这样一个东西其实在学习中间我们都可以引用这个概念。每个人的动力强不强,有没有爆发力,爆发力是让你突击干个什么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干好,持久力、耐力就是你能不能一辈子持续学习,这都是力的一种直观的体现。
而这种力其实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你的遗传,有的人可能就在某方面学习能力很强,有的人可能在某方面学习能力很弱,但是你非得要用他的短处不发挥他的长处,那就出问题了。现在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比如“多元治理”的概念,“多元治理”就是我们把他长的方面发挥出来,短的方面如果有可能的话弥补到一定的程度,但不要去扬这个短。再一个,要与学习技巧有关系,因为学习能力的使用,你不去培养、不去训练,他这个能力发挥不出来的,包括刘翔天赋可能很好,但如果没有教练去训练他,他也是不能充分发挥这个能力。第三个,还需要去激励他,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激励、去引导,让他的能力持续得到贯彻,持续能够得到体现,这样的话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能够越来越强或者能够持续,这个人才能让自己的潜力能够充分的发挥,这不就是人的价值追求么。让自己的才能、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教育的追求,也是人生价值的追求。我想这是我对张总的一个解读。
张熙:补充一下,我们对老师我们的产品叫UPC,我们定义我们的老师是教练,教练跟传统意义上老师最大的差别是,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像教练?调动这个学生的潜能,其实我们更加希望把他的潜能激发出来,人这终其一生不是说只有20%-30%的潜能被释放出来,我们希望老师把自己不作为主体,把学生作为主体的目的是把他的潜能调动出来,自信心出来,潜能出来。
文东茅:发现他的潜能。
张熙:对。
文东茅:调动出来。
张熙:教练不一定是最好的球员,但能让球员最好的潜能或者一般的求援的潜能发挥出来。
主持人于彩虹:今天先这样,非常感谢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