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清华大学留学预科 作者:佚名
“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仅有的一件金奖作品《菏韵》,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洪兴宇与其研究生丁剑欣合作完成。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汴绣工艺,在水墨的浓淡、线面的变化以及色块的组合之中表现了荷塘月色般的诗境和意蕴。
洪兴宇,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系副教授,学术兼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广告标识与公共环境设施委员会主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家组委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评审专家。
“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仅有的一件金奖作品《菏韵》,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洪兴宇与其研究生丁剑欣合作完成。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的汴绣工艺,在水墨的浓淡、线面的变化以及色块的组合之中表现了荷塘月色般的诗境和意蕴。
无论在表现技法上,还是在创作主题上,这件作品都极具中国传统特色,但它对于传统的汴绣针法做了大胆的创新,使其更加自由、简洁和概括,在水墨语言的表现上不加写实、着意抽象,在几何式的大写意之中将荷塘之静美、之幽远、之盎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既传统,又现代,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富有现代抽象意味,这或许是《荷韵》获得评审们青睐的主要原因。
回归·艺术
《荷韵》的创作初衷源于洪兴宇对家乡开封深深的情感。
洪兴宇从小在河南开封长大,对汴京(开封的古称)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他幼时常沿着小巷子回家,一路看着高高低低的平房、大大小小的牌坊,听着家乡人钟爱的豫剧,恰似畅游在《清明上河图》之中,正是这种成长经历让他对家乡文化有着深挚的情感和深入的理解。
“我仔细地研究过《清明上河图》,我觉得它所展现的是我们国家最幸福的时代和地域。”历史延续到今天,开封仍然浸濡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走在小巷子里,听着各家各户隐约传出的豫剧,就觉得内心宁静而充实。”这种情感使得洪兴宇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
当他在大学执教多年、游学世界各地之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汴绣作坊主要由残疾人劳作,这些残疾人多生活困窘、难以维持,而历史悠久的汴绣如今也渐趋衰败,一味模仿绘画和照片而缺乏原创。于是,他决心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汴绣做一些深入研究,为家乡人民、为传统工艺作些有益的事。
汴绣是中国著名绣种之一,已有800逾年的历史,底蕴深厚、影响广泛,绣品古朴、细腻,可以达到形象逼真、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汴绣也同样面临着紧跟时代步伐的挑战。洪兴宇发现,当今汴绣的创作方式、表现主题仍然局限于传统,这使得它的现状不容乐观;还让洪兴宇深受感触的是,在绣工、绣娘中,有很多是残疾人。“我觉得我应该利用自己的特长,从现代审美艺术的角度、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汴绣隶属于纤维艺术,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点,可是能挖掘的地方有很多。”
这个时候,清华的“荷”文化给洪兴宇带来了灵感,清华的雅韵和诗意似乎都来源于那一池荷塘月色;洪兴宇也爱荷,他一直想把荷的韵味体现在作品中,他认为当今社会很需要这种清婉和沉静。
《荷韵》便由此产生,它的创作语言抽象而表现内容具象,采用了洪兴宇改良的汴绣针法,虽然基础而简单,却能以简驭繁、返璞归真,很好地诠释了荷之韵味。
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经过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项研究及艺术创作,他认为对于传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上,更要发展和创新,这样才能让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大众、为社会带来更多福利。
在纤维展上,《荷韵》受到了由11位外国评委和1位中国评委组成的评委团的青睐而获得了金奖。在洪兴宇看来,这次获奖是偶然,却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在于这件作品契合了当时的展览环境——一个充满历史氛围的老工厂;必然是因为这件作品所代表的艺术反思。事实上,《荷韵》不仅仅是洪兴宇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更包含了他对当代艺术深深的思考,“现代的很多艺术是在进行复制,我们做的东西世界都在做,这就缺乏了特点,艺术如果没有特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他认为,我们要以创造来激发传统的新活力,不能只保护而不发展。因此他提倡一种回归传统式的艺术创新。“年轻的时候,我也追求简单时尚的东西,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才发现,摩登有时候意味短暂,要想隽永必须从传统文化入手,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善意·责任
《荷韵》还是一件善意的作品,它既体现了洪兴宇对家乡的回馈,还展现了洪兴宇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份意识包含了他身体力行的实践和对当今艺术的定位。
在洪兴宇看来,《荷韵》虽然获得了金奖,但却不能代表当今汴绣的发展状态。因此,他申请了清华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续对汴绣进行延伸性的考察。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创作需要回归,还因为艺术家应该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汴绣发展,继而改善汴绣工人的生活条件。
《荷韵》的善意还体现在洪兴宇的另一个善行,他将《荷韵》所获的5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残疾人公益事业,并特意到太阳村的公益项目基地现场考察。 “我昨天亲自去看了他们,都是一些父母双方在监狱的孩子。天那么冷,孩子们却都穿不暖,很是让人辛酸。”洪兴宇缓缓陈述他在基金会的所见所闻,“这是一个立法上的空白,如果这些孩子没受到关怀,那么他们可能是下一代的囚犯。”在他看来,艺术家不是一群闭门造车的人,他们应该更加关心社会冷暖和民生疾苦,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作为艺术家,洪兴宇认为艺术和设计是相通的,它们最终都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在做一些大的项目时,往往要考虑到这个点在大的面上是否协调,作为艺术家,我们不能光顾着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关怀。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他就要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洪兴宇还认为艺术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特性,“像韩国的青州,日本东京这样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工艺美术标志,这些工艺美术也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定位。”因此,艺术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促成这种艺术上的文化定位,促成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了实现这种定位,艺术家任重而道远。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艺术家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不仅要注重材料、形式的创新和应用,应该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其实纤维艺术仍很重视手工文化,一针一线的累积本身就是对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反思、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更接近于人民、更接近于生活,因此我们要研究民间的东西,要亲自去体会、观察,这样才能挖得更深,否则就只有形式,没有情感。艺术最终应该回归公益,回归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