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鄂尔多斯交流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火树银花的夜晚,有一行身着蒙古袍的伙伴,与我们一同夜阑尽狂欢;你是否还记得艺术节的盛会,有悠远绵长的歌,热烈豪放的舞,绽放在隽影韶光的舞台之上。去年隆冬,28位来自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高级中学和蒙古族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在上海,在上中度过了难忘的一周。而今年盛夏,学生会团委的10位同学在王家祥老师和张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鄂尔多斯,来到康巴什新区和鄂托克旗,来到当地的中学和牧民家中,从这片北国草原带回自己的感悟。

  借城市的风貌和草原的风情谈起。
  最先到达的是康巴什新区,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我们不禁感叹于这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宽敞的道路,整齐的路灯,风格统一的居民区,目之所见无不是干净整洁;高耸的地标式建筑,拔地而起的城市雕塑,广阔的公园和广场,目之所见无不是高堂广厦。四面是茫茫的沙漠和黄土地,却矗立着这座绿洲般的新城,此番景象是我们不曾想象到的。
  而后去往的鄂托克旗则是牧区景色,草原风光。不同于先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想象,在这里,草是短小的干草,“浅草才能没马蹄”般稀疏地生长着,可以看到下面的沙地。牧民大多远离了蒙古包住在砖房内,游牧生活的影子已渐渐淡去。不变的大概是他们对于传统礼仪的坚持,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给主人家送礼时复杂的规矩,品尝食物前敬天地的仪式,敬酒时喜庆而浑厚庄重的祝酒辞,一言一行皆是我们不曾见过的独特,皆有寓意,带着这个草原民族历史的积淀。
  无论是在康巴什的高楼林立间还是鄂托克的辽阔草原上,我们总是在不断修正着脑海中那幅鄂尔多斯的图像。即使之前早已搜集过背景资料做过了解,当我们切实看见这里的城市建设时,才得以体会到鄂尔多斯的经济实力;当我们奔驰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公路上时,才能够领略大西北的地广人稀;当我们走上敖包,望着天地相接处连绵的山岗时,才真正生出敬畏之情,深深折服于这一望无垠的高天厚地。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一次,走出我们生活已久的城市,走出我们熟知的地区,从教育到习俗,从经济到文化,这一次,我们在实践中用亲身的观察做出回答。
  那么,就让我们由教育和校园建设展开。
  最初震撼我们的,是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领略到的极为完善的校园设施。走过操场旁五千人的看台,在堪比体育场大小的无土栽培暖棚里兜兜转转,看28万册图书码成两层楼的知识黄金,这般大气磅礴的校园我们见所未见。学校竟还自带科技馆和动植物标本馆,陈列着一件件有趣的科技装置,数百个全真标本,泛着神秘气息的古生物化石,甚至两大窝恐龙蛋,堪比小型博物馆。实验楼里,无论是分析化学的高端仪器,还是模拟驾驶室里高精尖的设备,抑或木工教室里精致的全套工具,其配置绝不逊色于上中。这里一流的硬件设施着实令我们惊叹。
  而当我们走进同龄伙伴的生活,第一印象或许是他们的勤奋与付出。每天近15个小时的学习,每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频繁的测验与月考,仅我们一半长的假期,一切都彰显着他们的拼搏。我们称其为应试教育,但的确,在这样一个深居内陆教育资源并不丰厚的地方,想走出去,最容易的方法或许就是踏上高考这条狭窄的阳光大道。
  然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背后,我们幸运地看见了更多。我们看见能担当起大型活动的学生组织,看见壮大起来的各色社团,看见艺术节、演讲比赛等日渐丰富的校园活动。这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内容,在那里仍是新奇的,但所幸它们切实地存在着,且方兴未艾。在蒙古族高级中学,我们看见的更多了“民族”与“个性”。校园内专设一栋民俗展厅,展示着蒙古族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生们勿忘根本。另一特色是放学后的各类兴趣小组,马头琴、蒙古舞、呼麦、蒙语书法等等,自由选择,共同学习。有人凭借日复一日的练习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人更是由此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作为一所民族学校,做到富有民族气息并不是难事,能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却是独特。
  细细走访了三所学校,虽然校园风格迥异,我们仍能在这盘拼图中找出许多相同的碎片。自从2011年,老校长唐盛昌被鄂尔多斯市聘为教育顾问,鄂尔多斯市教育局与上海中学民族团结、区域合作的佳话由此展开。无论是在哪座校园,我们都看见了鄂尔多斯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对提升教育现状的迫切愿望,看见这个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对未来的选择,选择将财富埋进书卷之中,教育之中,铸造在每个少年的未来。
  最后,我愿以草原儿女如火的热情作结。
  这首当其冲便体现在餐桌上。一日三餐餐桌上总是摆满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种类繁多的奶制品众星拱月般围绕着肥美的羊肉摆开,在牧民家中更是以献羊背子这最高礼节欢迎我们。老师们盛情招待,小伙伴也不断递上他们切好的羊肉,简直是盛情难却,让我们每顿饭肚子里都满满当当的。
  同样难忘的还有篝火晚会,在伙伴的邀请下,我们围成一个大圈绕着越燃越旺的篝火跳起热烈的安代舞。豪壮的歌声,奔放的舞蹈,那夜的热情如火焰般绽放,敲击着每个人的心房。
  然而当近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当我回想起这次鄂尔多斯之行,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对方如此真诚地希望我们能了解鄂尔多斯,希望将最能代表鄂尔多斯的东西展示给我们?在参观校园时,每到一处都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细致的讲解,我们走进他们的教学楼走进他们早读时的课堂,与他们的学生进行座谈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得以直接地感受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当地的教育情况。我们走进了鄂尔多斯羊绒工业园区,从选绒、分梳、染色,到制线、编织、缝制,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条完整的流水线,得以了解鄂尔多斯的这一大支柱产业。我们走进了牧民家中,见证了放牧、宰羊,尝试了各式奶制品的制作,乃至体验蒙古族的传统游戏,我们得以看见牧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七天的行程安排得十分细致紧凑,我们在这七天里看见鄂尔多斯的各个剪影,我们感动感谢于对方的热情与真诚,正是这热情与真诚,让沪鄂两地,蒙汉两族的友谊长存。
  我们会记得这个夏天,在遥远的北国草原见到的一草一木;我们会记得那片草原上,迷人的文化与风俗;我们会记得那风俗背后,每一点每一滴的感动与感悟。两地的互动与交流不会停止,上中与鄂尔多斯教育事业的桥梁将越发稳固,我愿道一句,鄂尔多斯,我们再相会!
上一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上海中学组织学生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片
下一篇:国际部11、12年级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电脑版
全部课程分类
  •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