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上海戏剧学院预科 作者:ling
前两天,青年报重点报道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成果与困惑,事实上,志在打造人才高地的上海,在扶持青年艺术家方面,正在形成较为立体的网络:针对已小有名气的,有粉墨佳年华;针对有艺术水准正在起步的,有艺术节扶青。而昨天,上海青年艺术家创作孵化基地挂牌成立,主要针对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人才的,也已上路。
上海戏剧学院留学预科(https://www.liuxue114.com/sta/)报道:前两天,青年报重点报道了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成果与困惑,事实上,志在打造人才高地的上海,在扶持青年艺术家方面,正在形成较为立体的网络:针对已小有名气的,有粉墨佳年华;针对有艺术水准正在起步的,有艺术节扶青。而昨天,上海青年艺术家创作孵化基地挂牌成立,主要针对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人才的,也已上路。“一方面,是剧场及相关文化硬件设施的激增带来的艺术人才和优秀剧目的紧缺;另一方面,则是艺术院校毕业生苦于找不到可施展才华的舞台。”市文广局创作中心主任何畏告诉青年报记者说,这个基地是应“需”而生。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剧场大量涌现缺人才
在艺术节期间,青年报记者也曾在多次采访中了解,全国其他地方的青年艺术家提及上海,较为感触的是,如今上海对青年艺术人才的扶持力度很大。事实上,这样的扶持已经比较立体了,纵观已有的几个知名扶持平台,基本都是政府背景,这也代表了官方的态度。
在比较高端的层次,有市委宣传部为培养青年领军人才打造的重点项目之一——“粉墨佳年华”系列展示活动,今年入选的5人,都是优秀的青年人才,包括了青年歌唱家沈洋、青年话剧演员田蕤、青年指挥张亮、青年钢琴家孙颖迪、宋思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其实已经小有名气。而在中段的刚起步层次,有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在前两天的报道中,该计划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目的是让这些青年艺术家闯出新天地,并坚定他们走艺术道路的决心。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如今,上海正在建设大规模的剧场群,包括黄浦区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剧场群、徐汇滨江的多媒体剧场群、正在建设中的虹桥舞蹈中心、长宁天山路剧场群等等。文化配套设施的硬件建设的量增,意味着艺术人才和优秀剧目更为稀缺,我们的舞台急需优秀的青年人才的群体成长。”何畏告诉记者。
和上海力推的电影新政类似,艺术人才的培养,也把目光瞄准了目前上海的稀缺人才。他说,上海有12所高校有艺术类专业,每年培养出来了众多的艺术专业毕业生,然而如今他们却面临着就业难的窘境,也算是资源上的浪费,“成立这个孵化基地,就是打通一条绿色通道,帮助有潜力的艺校毕业生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艺术家,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并将优秀人才和作品与各大舞台嫁接,将整个申城文化的血脉流通起来。”
比学校的扶持更具实战性
和基地首批签约、获得孵化资格的,是毕业于上戏的15位青年编剧。而在孵化基地正式挂牌前,前期的人才遴选工作就已展开。已从本科毕业,如今在上戏读编剧研究生的胡晓娴和何雨婷,是最终入围的人选,她俩告诉青年报记者:“两个月前,基地的张老师就跟我们联系,提交申请。我们入选后,是要做环境戏剧性质的话剧——就比如在咖啡馆里演,戏就在观众身边演,互动性超强——这个剧本要我们两个人独立完成。我们还挺意外的,因为以往找我们这种年轻编剧,肯定是要有自身老师带的。不过,基地说,涉及题材是90后,跟网络方面有很多关联,我们会更了解。”
她俩创作的剧,是率属于一个环境戏剧的演出季,该演出季一共由4部剧组成,分散在上海各个指定的点演出。“前期是政府扶持基金,而且由于我们的戏剧不是特别实验性质的,后期也会有一部分商业收入。”她俩说,进行商业演出,也让她们颇为兴奋和忐忑。
其实,胡晓娴和何雨婷也接触过扶持基金。“我以前读本科时,还没有这些扶持基金,2011年我第一次申请。”胡晓娴说,“给我们青年编剧的实践是有的,像学校里就有两个,每个基金大概会申请到几千元,不够,所以我们一般会同时申请两个。”
比较下来,两人表示,孵化基地的扶持更具实战性。“跟在校园里不一样,学校里不限题材,也不干涉剧本创作,但需要你自己组团,拉导演、拉演员,成型了之后打包申请基金,获得批准的条件是看这个团的整体执行力。它的缺点是因为大家都是学生,凝聚力不够,有时候因为一个主力离组,或者资金有缺口,项目就可能流产。”她俩说,“而这边的扶持,更产业化、市场化,分工明确,不需要编剧做制作人的工作,场地和团队都不需要我们担心,我们可以安心、稳定地创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能迅速独当一面。”
人才流向明晰“包产包销”
事实上,不仅仅是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实战能力,作品在经过市场检验后,基地甚至还负责“包产包销”。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次的孵化基地,是由上海市文广局创作中心牵头,由崇明文创、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艺术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力打造,而他们除了扶持内容方面的人才,还和未来的这些剧场群有合作关系,并且会积极参与到崇明生态岛文化项目规划中,“换句话说,未来的众多剧场和城市文化项目规划,需要这些青年人提供作品内容。”
售票公演、参与城市的文化建设,跟校园里排个节目自己欣赏,区别很明显。两位青年编剧也对未来颇为期待:“像我们这种二十四五岁的编剧,刚出来工作肯定很难,要靠知名编剧带,或者靠导师刷脸,还不一定有用。有这样的孵化基地,我们的机会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