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国之当歌》观后感

   头顶的灯光依次熄灭,剧场内渐渐安静了下来,幕启:

  一幕黑白电影,寥寥几个镜头,便将我们带进了旧中国那段苦难的岁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光怪陆离,租界、洋行,贫民区交错,警察、歌女、流浪儿、包租婆混迹其中,繁华难掩悲苦,富人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穷人却是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以长庚夫妇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拼死拼活却也难糊其口。与作词家田汉合作,聂耳去社会底层体验生活,在码头,重重的麻袋将聂耳压倒在地,引来的却是周围码头工人的一阵哄笑,他们衣衫褴褛,疲惫不堪,辛辛苦苦只是为了那填不饱肚子的两顿饭,这是怎么了?聂耳不解、困惑:为什么那么苦仍笑得出口,强颜欢笑,是痛苦,是无奈,是冷漠,还是麻木……《我能做什么?》聂耳陷入了沉思,“列强环伺中华,国家陷入危亡”,而中国这头雄狮依然在沉睡!“搬哪搬走了千百条大船,流尽了身上的血汗,却搬不走时代的苦难,进步的青年要果敢,用诗歌用音乐为时代呐喊,用诗歌用音乐为民众呐喊……”在时代责任的感召下,聂耳用音乐喊出了底层人民的痛苦与无奈,一曲《卖报歌》让人不禁唏嘘,为这些贫苦百姓呐喊的歌声,犹如一团团烈火,燃起了人民抗争的斗志。
  炮声隆隆,东北沦陷,日军的铁蹄汹涌袭来,转眼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浅吟低唱早已不适合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聂耳为国呐喊,此时创作了《毕业歌》,满腔热情诉说心中理想抱负,号召有志青年投笔从戎,勇赴国难。“广袤的大地,放不下一张课桌!”多么残酷的现实,东北抗日义勇军也遭到日军的血腥镇压,昨日还一起放歌的同学们转眼就倒下了,这让聂耳愤怒了,《醒来吧,睡狮》《血肉长城》等一批热血歌曲应声而出,燃起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怒火,唤醒了人们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人们为实现民族独立而顽强不屈地战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这样,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响在那个时代,唱出了深藏几千年的中华魂,当幕终全场起立高唱国歌时,铿锵有力的歌声是那样的震撼人心,激荡心灵,也许,这是很多人第一次真正地用心在唱国歌。国之当歌,响彻云霄。
  穿过硝烟弥漫的历史岁月,凝视今天的和平美好,新时代的我们不需承担如此深重的责任,也无血雨腥风的洗礼,但作为国之少年,责任仍然在肩,不应在热闹繁华中迷失了方向,不应在磨炼困苦中丧失了斗志,更不应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了光阴!大家不都记得住这样一句话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该剧的作曲和编剧(合作)和制作人李瑞祥表示:“作为一支诞生于山河破碎、国族危亡之际的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面旗帜,是一支号角,它曾激励起四万万同胞摒弃异见,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为抗日救亡浴血奋战、殊死搏斗,最终实现了国家的解放与独立,洗去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仍然需要这面旗帜、这支号角,借它激昂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来鼓舞并集聚全体中国人民和全球炎黄子孙的力量去奋斗、去创造,去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国歌不老,歌声依旧,莫负光阴,勉之当初!
上一篇:风一般的少年,火一般的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电脑版
全部课程分类
  •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