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预科 作者:佚名
这是1993年中国第一部移民题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片头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反映了上世纪1990年前后中国掀起的出国潮,演绎了那一批移民和留学生的美国淘金梦—办绿卡、买房子、买车子、赚钱培养孩子,在餐馆和衣厂之间沉浮打工,透露着对美国无奈的爱与恨。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爱不爱你?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是否离的开你?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 问我到底恨不恨你?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 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
这是1993年中国第一部移民题材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片头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反映了上世纪1990年前后中国掀起的出国潮,演绎了那一批移民和留学生的美国淘金梦—办绿卡、买房子、买车子、赚钱培养孩子,在餐馆和衣厂之间沉浮打工,透露着对美国无奈的爱与恨。
然而十年过去,进入20世纪,美国却陷入失落的十年,中国则进入崛起和快速发展的十年,但有趣的是,在过去十年中,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却快速增长,并在2010年跃为目前在美国际留学生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而他们许多人都出生在80和90年代后。
本文将以单身族、已婚族、科研族、创业族和镀金族五类带读者走进80后留学生的生活,了解这一代人是否还怀有美国梦,他们对美国生活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奋斗故事。
单身族
熊先生是2006年赴美读书的80后,在中国读大学三年级时他就确定了未来出国的方向。来到美国后他勤奋读书,相继取得了会计和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也很快找到了工作,从事审计工作。接着就在所在城市最好的区域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然而回首这一切,他“突然觉得一切太快了”。
熊先生笑说,刚来美国时,他并没有想太多所谓的美国梦,就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随着就业后生活快速的推进,一方面生活逐渐变得安逸,一方面随着中国逐渐变强大,他却有些彷徨,“是留守美国还是回去发展呢?”他坦言既舍不得美国,也因无法分享祖国与时俱进的那种荣誉感而觉得脱节,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最割舍不下的还是“亲情和友情”。
和熊先生相似的张小姐是一名会计师,2005年出来的她想要“拓宽视野,体验在不同国家的生活”,她坦言传统定义上的美国梦和身份并不是她所追求的,她当初更在乎是求学的目的;进入职场以后,她觉得在专业上进步的空间较小,虽然曾经有过念经济学博士的念头,但她也坦言,“转行会有一定风险,而且之前的热情已被慢慢消耗,缺乏动力”,对于现在的状态,她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已学会享受,她觉得美国给她的最大财富,就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已婚族
随着结了婚,有了孩子,80后也渐渐扛起身上的责任,虽然生活的担子在慢慢加重,然而心底做一番事业的愿景仍旧在他们当中一些人心中萌动。
2006年赴美念书的张天师(化名)是一名工程预算师,凭借其数学优势,还没毕业就拿到公司的Offer,工作后还利用业余时间拿下工商管理硕士,他表示,当初想法很简单,想到美国提升一下自己,喝点洋墨水,工作几年就回去发展,可是慢慢觉得现实很残酷,已在美国五年,中国的机会虽然很多,但却需要人脉,现在回头看看有些不切实际;而已经结婚生子的他表示,如果还是单身,“看着国内热火朝天,也许一鼓作气就回去了”,但是已经有了家庭,就觉得“男人再怎么去冒险,也不应该把老婆孩子都拉进去”。
谈起美国的好,张天师认为是人际关系简单,不过在美国公司上班的他也指出,相对于本地人,想得到上司的青睐和升迁机会也难一些;而从生活层面上讲,他坦言美国太无聊,没有亚洲的氛围,娱乐活动少,朋友圈子也较小,“在南部连想出去唱歌娱乐一下,都没有个像样的地方”。他肯定表示,未来一定会回国发展。
科研族
为在新时期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留学政策,中国国家留学基金会管理委员会2003年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来自河北的贾璋和湖北的罗诗静名列纽约区2010年的获奖者,今年他们分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顺利毕业,目前贾璋就职于波士顿公司的科研部,罗诗静则马上要到纽约作博士后研究,他们都很喜欢美国做科研的氛围,说起美国梦,他们笑说,“更在意自己的梦,以及是否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贾璋喜欢工程专业,他希望未来能在这一行做得出色,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因为就职公司的国际化,他表示也不会把自己局限在美国,而老一辈有房有车的美国梦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觉得周围很多朋友也跟他是类似的想法,更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否开心、真正喜欢做什么”。贾璋表示,美国最吸引他的是人才很多,且多才多艺,而且科研体系也相对完善。
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罗诗静回忆当时决定出来念书,是因为生命科学研究从水平来看,还是美国先进,而她也从大二起发掘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慢慢确定未来的学术之路。来到美国后她也把心思花在专业上发展,从未想过什么美国梦,但她承认确实很喜欢美国的学术环境,“我很享受研究的过程”,未来她希望做完两年博士后,在美国或是中国的大学找一个科研性方向的教授职位,不过谈到绿卡,罗诗静持“中立态度,毕竟从签证等角度来看很方便”。
罗诗静已结婚,老公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两个博士在一起,“我们经常谈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也更有共同的话题,理解对方”。
创业族
现在美国的80后群体目前大都进入了职场或科研单位,而有生意头脑的一些人则慢慢走上创业道路,上班给别人打工,下班给自己打工,而有些人还通过网络,建立起社交群,寻求广阔人脉和资金机会。
朱捷是一名电力工程师,高中时就随母亲移民美国,说起美国梦,他一肚感慨,原本以为“三到六个月就能把英语说得和本地人一样,真正融入主流”,等他来了一段时间后梦就粉碎了,发现根本脱离现实,经过一路磨练,如今的他更加务实,懂得利用自己双语和电气工程师的优势。
从20岁还在读书时,朱捷就开始创业,身上很有浙江人的经商细胞,但朱捷也表示,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他失败过很多次,他曾经作过珠宝生意,“折腾一场下来,既没赔,也没赚”。2007年,纹身开始在纽约流行,他开始经营纹身器材的进出口生意,最忙时,雇过七个临时工,但因为自己没有多余时间管理,再加上行业间的跟风和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他现在已慢慢淡出,下一步他希望开一家注册工程师事务所,因为门坎较高,相对竞争不会太激烈。
业余从事大型生物仪器配件进出口生意的苏祖琦表示,房子和车子对他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利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取得工商管理学位,然后转入金融行业,最终完成创业目标。
苏祖琦指出,身边以有创业想法的人居多,但是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和能把什么做好”的并不太多,而面对挫折,是否能坚持梦想也是一个问题。
镀金族
通常80后的留学生一族,都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直接出国,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但也有少数是在国内拥有一定工作经验后,赴美镀金,寻求更好的发展,林小姐就是一个例子。出国前,她在深圳等地已积累五年工作经验,出国并不是“突发奇想”,她身边有很多金融行业的朋友都是海归,在公司比较受重视,而比较可留学的国家之后,她觉得美国是最佳选择,希望以后能进入华尔街,以此为跳板找到更好的平台。
林小姐说,车子房子这些东西在出国前她都已经拥有,也积累一些财富,但是她觉得“再多的财富都会消耗掉,人不能坐吃山空”,她意识到自己专业技能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便下定决心要投资把自己打造成专业性的人才。
目前林小姐在曼哈顿一所语言学校上课,她表示她并没有特定的美国梦,她的概念就是“明天一定要比今天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