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般悬挂或粘贴在楼堂宅殿的楹柱上,故而得名“楹联”。它源自秦汉以前的“桃符”,沿用一千多年后,在五代时,后蜀主孟昶自命笔题“桃符”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它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的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韵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横批题目、紧密相关,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等等。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了解对联的格式要求、创作简单的对联是考试的要求。下面就简单谈谈这里的两点格式要求。

  第一,平仄。“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属现代汉语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绝大部分字包含在现代汉语声调中的三声、四声。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即一句中的第一第三第五奇数字的平仄可以不管,但是第二第四第六偶数字必须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形式中的一种来用字。如果将以上四种形式依次命名为甲乙丙丁,那么就要知道甲对乙、丙对丁,两句组成一联。上面说到的句式是七言的,如果是五言的话,就要把每句前两个字去掉后再按平仄去套用。下面举个例子,杜甫的《春望》第一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的就是甲对乙,其中起字“国”是入声字(短而促,在湖南方言中保留了它的古音)属仄,所以是完全符合规律的。再看第二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的是丙对丁,其中“别”(客家话和广东话保留了它的古音)和“国”一样是入声字属于仄,而“感”是三声属仄,就是奇数字一三五不论的原则了。看来要想弄清楚古代诗词联的平仄还需要懂得古音才好,所以有兴趣的话可以学一学“平水韵 106 韵”。对于应试中的对联写作可以不用如此严格了,否则,同学们可能一个小时也写不好一副对子。但是要知道上联的最后一字必是仄,下联的最后一字必是平,这是考试中常常考查的项目,也叫“仄起平落”,是对联的一条硬性规则,也是区分上下联的明显标志。
  第二,对仗。对仗是修辞方法,是对联一般都要用到它。不但要求字数相等,词性一一对应,还要求字和字组成的结构要一致。例如“放眼青山摩诘画,荡胸沧海少陵诗”。王维的画对杜甫的诗,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放眼青山对荡胸沧海,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放这一动词跟的是眼这一身体部位,荡这个动词跟的是胸这一身体部位,工整之至,叫人叹服。然而古代还要数量对数量、颜色对颜色,所以这一联中的青对沧还是显得不妥了。不过话说回来,形式的东西总不能比内容来的动人,所以,在思想内容和情感上能打动人更重要。对联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名目繁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有些对联已经单纯讲究格式,强调形式的重要性超过了度,有的甚至成为文字游戏,这是不可取的。注重对联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才是对联创作不可脱离的核心,一味追求形式,只能让对联变得眼前一亮后满目黄花。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上一篇:生活与物理
下一篇:我们眼里的韩国
电脑版
全部课程分类
  • 立即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