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申请者中,我属于少数中的少数。既是不多的申请法学院JD的中国学生,又是JD申请者中少见的工科生。在我申请的时候,身边没有现成的例子,所以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在此写下我的一些申请经验,希望对未来的申请者有所帮助。
在今年的申请者中,我属于少数中的少数。既是不多的申请法学院JD的中国学生,又是JD申请者中少见的工科生。在我申请的时候,身边没有现成的例子,所以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在此写下我的一些申请经验,希望对未来的申请者有所帮助。
1. 申请杂谈
很多工科生不敢或者不愿意申请法学院,总觉得法学院是舞文弄墨的旁门左道,和工科的行胜于言格格不入。其实在我看来,法律也是逻辑的集合,别看那些法学论文写得天花乱坠,根子里都是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逻辑推理。理工科学生在国内受的教育中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读法律时也不会比文科学生有什么明显的劣势。再者,在国内能够披荆斩棘杀到国外来读书的,一般资质都不差,申请法学院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想想这几年海龟越来越不吃香,留在美国转金融的也挤破头,多一种选择总不是什么坏事吧。
法学申请的硬件条件
申请法学院,主要还看两项硬指标: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LSAT)和本科学分积。这两项指标能够决定您申请学校的档次,但最后是否能够顺利拿到录取,还得看各种因素的综合。
以前的法学院申请经验谈中通常都把LSAT成绩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认为如果能考上170,就会被某些top 14法学院录取。如果能够考到175或者更高,则Harvard就很有希望。从历年的录取情况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Top 14里的Northwestern和Georgetown是出名地看重LSAT成绩,170以上的LSAT几乎是录取的保证。而Harvard由于招生众多,也只能靠LSAT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但是,仅仅依靠LSAT还不足以敲开其他法学院的大门,而这几年随着LSAT成绩的水涨船高,各学校的录取标准也越发的多元化。学校不只看重这些标准化成绩,也更加看重申请者的"软因素"(soft factors)。另外,中国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素来表现优异,这几年LSAT超高分层出不穷。以后几年要靠LSAT在众多中国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恐怕是越来越难了。
本科的学分积是申请中的另一项硬指标。从2007年起,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 (LSAC)开始允许外国学生也将本科成绩单寄到LSAC处统一认证。这对于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申请者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大陆高校的评分标准总体比美国高校要严格很多。所以成绩单经过LSAC的折算后,结果通常是惨不忍睹。例如清华的百分制成绩,如果按照LSAC的标准折算成四分制,90的平均分可能只能折算到3.6。这在美国的很多院校已经30%-40%的成绩了。目前还不知道US News是否会将外国学生的学分积也计入它的法学院排名指标。如果不幸计入的话,那有一些法学院很可能会拒绝一些合格的外国申请者,以保证其排名不受影响。
学校的名气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而美国的法学院在这一点上是出名的势利,在条件接近时绝对优先考虑名校毕业生。翻开耶鲁法学院的新生名单,本科毕业学校基本上就是Harvard,Yale,Princeton和Stanford的循环,偶然出现一个State University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中国学生申请也有同样的问题。以前法学界国际交流不多,老外对国内的学校质量心中没底。这几年交流频繁,美国法学院对国内的学校排名大致都有些了解。从学校的牌子来说,北大的学生在美国法学院分布最广,人数众多,知名度远远领先。清华这几年国际交流搞得不错,声誉也很好。其他比如复旦、人大和政法,都是国外非常认可的学校。而一些专业院校,也有申请法学院的传统,比如外交学院,就在耶鲁法学院有好几位毕业生。虽然从统计的角度,中国在美国读JD的学生样本太小,还很难有肯定的结论,但至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国内的名校毕业很可能是申请顶尖法学院的前提之一。
如果您不幸没有以上条件,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
1.社会经验。美国学生在这上面玩的花样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我见过有去非洲当爱滋病义工的,有去美国贫困社区当小学老师的,有去巴西雨林拯救野生动物的,甚至还有刚从阿富汗回来的美国大兵。总之只要是公益性的社会经验,对申请都颇有帮助。说实在的,这些美国学生也不是什么理想主义的大好青年,大多数也就是为了申请法学院的时候简历上好看一点,一等毕业就义无反顾地背叛革命,投向律所的怀抱。中国学生大多数都是刚出学校的愣头青,最多也就是去某家公司、律所实习了几个月,和这些花俏的经历一比就相形见绌。如果阁下真想靠社会经验出奇制胜,我劝您还是去西藏支教个一年半载,至少这个看起来还比较像样。
2.推荐信。中国的法学院教授,在国际上没啥学术影响力,不过这几年和国外法学院迎来送往,和很多名校的教授也能混个脸熟。特别是北京的北大、人大和清华,和国外各大法学院据说关系还不错。有几位国内的大牌教授,素有推荐学生的传统,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垂青,也许能对申请有所帮助。另一类推荐信来自社会贤达,这就完全看各人的造化了。8、90年代申请法学院的中国学生多是高干子弟,领导身边的翻译,或是中央台的英文记者,有一些还真能搞到名人的推荐。据说当年高志凯同学就是由基辛格博士推荐进的耶鲁法学院。对于这样的传奇人物,我只能致以十二分的敬仰。
3.个人陈述。个人陈述在申请PhD时并不特别重要,可在申请JD时就非常重要。律师毕竟是靠文字吃饭的职业,练自己申请文书都写不好,那还怎么指望以后写那些鬼也看不懂的法律文件?写个人陈述,最忌讳追忆往昔。而很多申请者,就特喜欢把陈年八谷子的旧事都搬出来。开头必谈其10岁之前的光辉事迹,要不就是父母对他的谆谆教导。总之从小立志做大事,匡扶正义,锄强扶弱,如今终于逮到机会,要学习法律报效祖国,万望贵校帮助实现纯真少年的伟大梦想。(我是夸张啦,不过您对照自己的个人陈述看一看,是不是开头就是When I was a child…)
另外一类是列干货、报流水帐,典型的比如"三年前,我替某某公司做了一个项目,得到以下收获;两年前,我帮某某教授作了一些研究,发了一篇文章。"这种文体写写PhD的申请还行,用来写法学院的申请文书,实在是有些过于朴实了。法学院看重的,不只是您过去的优秀,更关键的是您未来的潜力。在同样的篇幅中,应该更多地着墨于您的理想和信念,而非简单地重复您简历中的内容。
中国学生申请时,还习惯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但是华人在美国的法学院里已经是over-represented minority,而且现在有大陆背景的申请者也大幅增加。再过分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和Harvard电话面试的时候,我还专门问了有关中国申请者的问题,结果发现他们的申请主任对"中国"这个因素好像并不太感冒,反而对我的环境背景赞赏有加。从90年代初以来,虽然来自中国的申请者与日俱增,但各大法学院中国JD的录取人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从我了解的情况,似乎Yale,Harvard,Stanford这几所学校每年都会录取中国学生,但每年都只有一个名额。而且很遗憾的是,这几所学校的选择往往撞车,所以总有一些学校的名额会落空。不管怎么说,中国学生因为缺乏可供比较的经验和资质,在法学院的招生中会被认为是风险比较大的选择。所以,在申请时,我们和本土的申请者相比,是不会占到太大的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