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一个留学美国希望冲顶美国TOP30名校的学生了解美国大学建筑学专业对作品集的要求,笔者向留学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的Caroline发出了问询邮件。
为了帮助一个留学美国希望冲顶美国TOP30名校的学生了解美国大学建筑学专业对作品集的要求,笔者向留学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的Caroline发出了问询邮件。
先来介绍一下Caroline在美求学和工作的经历。2002年,Caroline以交流学生的身份,持J1签证前往美国爱荷华州一个公立中学读12年级,因为准备时间有限,不可能冲击更高级别的大学,2003年秋天进入爱荷华州立大学设计学院,修读建筑学。在学期间,Caroline参与过不少项目的实习,其中一年暑假曾飞往犹他州从事为期三个月的带薪工作。凭借着大量的实习和工作经历,2008年,校园第一轮招聘就被美国赫赫有名的公司录用,当时Caroline不敢相信地向公司人事经理核实,她确定被公司录用了吗?因为她在这个公司实习过的师兄都要接到通知要飞往公司所在地进行二轮面试,她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好事会降临到她的头上,事实上这样的好事的确是降临到了她的头上。2009年,工作一年的Caroline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及保护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录取。
以下是Caroline的回复:
问:如果一个学生希望报读美国前50位名校的建筑学本科,学校要求提供作品集,但是又没有明确的指示,你认为学校是通过作品集观察学生的专业水平还是发现一个学生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潜能?或者是其它?
Caroline:作品集是学校发现一个学生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对于本科生。有些学校称大一为PRE-ARCHITECTRE PROGRAM,即学生在修完第一年的建筑课程后申请,学校会以当年的录取名额来招收第二年的学生。IOWA STATE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问:你认为在建筑设计这个专业领域,美国的顶级名校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你认为你是凭借着什么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的?
Caroline:美国名校招收的应该是具有较强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在作品集的准备过程中应针对目标学校的设计与教学理念,把自己的作品与学校的风格联系起来才有机会被考虑。我认为自己被录取,一部分是作品集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跟自己的工作经历有关。
问:你在美国读过这个专业的本科,也在美国顶级的大公司工作过,现在又在顶级名校读书,如果是你,你给予这个学生在作品集的准备上什么建议?比如说作品的内容,作品的表现形式,作品的风格,或者其它?
Caroline:最好的作品集应该是由一条设计理念(即创造者的核心想法),贯穿不同的作品(即创造者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的思考)。作品不需要多,5,6个便可,但一定要精选。注意细节,即检查错别字及图片清晰度。对于申请建筑学本科,作品可多元化一些,包括二维的画及三维的模型。作品集是精心设计的,但绝对要注意内容及排版上的简洁,要给读者一种清晰明了、别出心裁的感觉。
问:你怎么评价Iowa State University设计学院的几个专业?在ISU的五年你获得了什么?
Caroline: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觉得IOWA STATE(ISU)的设计学院是美国本科项目中较好的一个,它的建筑,室内设计及景观建筑都是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非美国建筑师协会认可五年制的学校,学生必须要再读MASTER才可考注册建筑师,ISU5年的建筑学本科可以直接考注册建筑师。而且ISU有专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的部门,因此设计学院的就业率比较高。唯一不足的是小城市与建筑相关的活动有限,建筑师讲座没有大城市的频繁。
问:你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之前,是在这家公司工作过吗?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SOM)?
Caroline:是的,SOM是我以前工作的公司,在那里工作的一年中,我了解到了跨国建筑公司是怎样运作的。这是一家世界顶级的设计公司,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是这个公司的作品,9.11纽约世贸大厦在建项目就由这个公司负责设计。
问: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专业对作品集有何要求?
Caroline:申请者必须提交由自己原创的作品集,包括绘画、打印稿、图形设计或雕塑。作品集的大小不能超过8×11英寸(22×28厘米),厚度不能超过2英寸。学院不接受幻灯片、视频和用玻璃等介质装帧的作品。
问:你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什么?
Caroline:哥大被称为是“唯一的对真实世界开窗的象牙塔”,建筑系是东岸最有名的建筑学院,身处权威地段,是纽约建筑界的地头蛇。建筑学院的教学理念成熟、设计思想前卫,融合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用哥大的话说“纽约客的健康的怀疑主义”,纷飞的透明线条,流线型的MODEL,前卫的IDEA,构成引领设计时尚的设计先锋。哥大的课程很紧,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在课程以外还有很多讲座,学生对知识的接触面很广。